虞美人

转自 知乎
一、南唐后主
1.李煜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961年继位,975年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978年七月七日,死于汴京。
李煜细腻率真的词作不知感动了多少人,无数喜欢幻想的少女都把李后主想象成俊美脱俗的模样。然而历史上的李煜却是“广颡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即是个额头宽大、脸蛋肥硕,牙齿畸形,一个眼睛里面竟然有两个瞳孔的人。虽然这副尊容在今人看来并不值得恭维,但古人却认为是天子之相。
2.南唐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定都金陵,历时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南唐一朝,最盛时幅员35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之一。南唐三世,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公元975年,北宋大将曹彬率军破城,李煜奉表投降。南唐遂亡。
3.后主
由于南唐共传三主,李煜为最后之主,所以史籍多称其为李后主、南唐后主。
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按照嫡长子袭位的封建传统,他绝对没有做皇帝的希望,而且他自己也不做这样的奢想,他的志向是做一个风流倜傥的文人墨客,或者做一名满腹经纶的高人隐士。但造化弄人,太子弘冀毒杀死其叔父、晋王李景遂不久,自己也死了,李煜的其他几个哥哥也都早卒。老六变成了老大,李煜当皇帝的命躲都躲不掉。961年,李煜被册立为太子,这一年8月,李璟病逝,李煜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继承了皇位。
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因为当了皇帝,他特地把自己的名字由“从嘉”改为“煜”,意思是他今后将要像太阳一样,把光辉洒遍他的土地和人民。但本已风雨飘摇的南唐,此时由胸中毫无文韬武略的李煜临朝执政,其江河日下的败亡局面只能加速到来。
做皇帝,对于李煜来说,这简直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干了一份错误的工作”。(赵晓岚《百家讲坛·李煜》)
二、不合格的皇帝
李煜幸运地当上了皇帝,但他这个皇帝当得又非常不幸。一方面因为他实在没有治国理政的才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遇到了雄才大略的宋太祖赵匡胤。
1、软弱的皇帝
李煜登基不久,就派户部尚书冯谧出使东京,并以“金器二千两,银器二万两,纱罗缯彩三万匹”作为贡礼,向宋太祖卑词上表,以示南唐向北宋纳贡称臣。为了表白称臣的诚意和真心,他自请降格,改南唐国主为江南国主。每逢会见北宋使臣,他都事先脱掉龙袍,改穿紫袍。他还令人拆除装饰在台阁殿庭的鸱吻,以示尊奉宋廷。
李煜不论是遣使纳贡,还是求佛保佑,都丝毫未能动摇北宋灭掉南唐的既定方针。公元974年,北宋大军分三路进攻南唐,李煜派吏部尚书徐铉出使东京,厚贡方物,游说北宋罢兵。赵匡胤召见徐铉,徐铉指责赵匡胤说:“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赵匡胤冷冷答道:“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徐铉无言以对,怏怏退下。临回时,徐铉再次求见:“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赵匡胤拍案而起,按剑呵斥道:“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徐铉惶恐而退。
李煜显然对北宋吞并诸国的野心与决心没有清晰的认识,幻想能通过俯首称藩的恭顺,换取江南一隅之地的苟安。所以,修贡示好积极频繁,厉兵秣马消极疏阔。
2、放纵的皇帝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祖父打天下,父亲守成,孙子干什么呢?只有花钱,挥霍。据说,所有偏安江南的朝代到第三代,常常出现华贵、富丽,又有点糜烂的生活。
李煜也是这样。
李煜出生南唐深宫,自幼受皇宫亲眷、宫人爱宠,因而尚奢侈、好声色。
百度百科·李煜(南唐李后主)词条下说:“李煜曾用嵌有金线的红丝罗帐装饰墙壁,以玳瑁为钉;又用绿宝石镶嵌窗格,以红罗朱纱糊在窗上;屋外则广植梅花,于花间设置彩画小木亭,仅容二座,李煜就和爱姬周氏赏花对饮。每逢春盛花开,就以隔筒为花器插花,置于梁栋、窗户、墙壁和台阶上,号为“锦洞天”。每年七夕生日时,李煜必命人用红、白色丝罗百余匹,作月宫天河之状,整夜吟唱作乐,天明才撤去。”
他在大兵压境、国势犹如累卵的危急时刻,还念念不忘沉迷女宠、吟咏宴游。他背着重病卧床的大周后,在“花明月暗笼轻雾”的夜晚,同大周后的妹妹偷情幽会。大周后死后,他将其妹立为皇后,两人形影不离,悠游宴乐,通宵达旦沉湎于杯光舞影之中,放纵性情,耽于声色。
李煜前期的诗词作品,一首首都是词风瑰丽、旖旎柔情,尽述宫闱之乐、闺房之趣,一派歌舞升平,可以说是他纵情声色的真实写照。
3、昏头的皇帝
南唐在李煜之父中主李璟统治期间,已经在与北周的战争中,丧失了淮河以北的大片国土,“国削势弱,帑庾空竭”。李煜即位后,面对北宋咄咄逼人的攻势,更是束手无策,一退再退。李煜善文词,工书画,知音律,但不通晓政治。宋灭南汉后,置南唐于三面包围之中,形势更是岌岌可危。此时李煜昏头的处事,加速了南唐的灭亡。具体表现是:
①中了宋太祖的反间计,自毁长城。宋太祖欲攻南唐,顾虑南唐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第一良将林仁肇,于是遣人将林仁肇的画像挂在东京汴梁皇宫的某个房间里,告诉南唐使者李从善说:“仁肇将来降,先持此为信。”又指着一栋府邸说:“将以此赐仁肇。”李从善赶忙遣使把这一“重要情报”回报后主。后主竟然没有识破是计,在南唐最需要军队保卫时,鸩杀了最勇敢、最善战的虎将。
②猜忌多疑,逼杀忠臣。林仁肇遇害当年的冬天,中书舍人潘佑上书“极言时政,凡七章不止。有‘家国阴阴,如日将暮’之辞,国主恶之”。联想起之前潘佑曾极力荐举李平的事情,李煜觉得潘佑的上书都是李平的主意,先后将李平、潘佑逮捕,投入大狱,结果潘佑自杀,李平被缢死狱中。其他人就此噤若寒蝉了。
③处置失当,措施不力。作为一国之主,李煜对国家前途,没有睿智的远见,缺乏系统的安排。
李煜有过精简机构、设置水军的措施,但那只是昙花一现。
由国库空虚逼出来的币值改革,也没有取得成功,反而导致了“豪民富商不保其赀,则日益思乱”的不安局面。
有过让侍从官员分夕宿值,“国主引与谭论,或至夜分”的事实,但却没有官员提出过有见地的救亡图存的方案。
④其他。
北宋渡江南进。李煜招募兵卒,委任皇甫继勋统领兵马,全力御敌。因强弱悬殊,兵败如山。内臣阻隔战败消息,宋屯兵金陵城南十里,李煜居然尚不知情。
南唐辖境之的人民对李后主时期繁重的赋税记忆深刻,直到北宋统一之后许多年,还在提起当年的南唐连鹅生双子、柳树结絮都要课税的事。(此条是否是整地诬陷,尚待考证)
宋太祖赵匡胤言:“李煜若以作诗工夫治国事,岂为吾虏也。”
4、后世的评价
①欧阳修: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②网络(百度百科·李煜词条):历史上建都金陵的亡国之君,多遭到后世非议。但是,李煜亡国的原因应该具体分析,就南唐国来讲,其不亡是不可能的。理论上,当时整个中国的形势和历史发展趋势要求南唐灭亡,北宋统一;事实上,南唐国势已败,李煜即使有能力也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守业的政策。但是,尽管李煜时的南唐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其毕竟维持政权达15年之久。
③史载,赵光义曾问南唐旧臣潘慎修:“李煜果真是一个暗懦无能之辈吗?”潘慎修答道:“假如他真是无能无识之辈,何以能守国十余年?”
三、违命侯的生存状态
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李煜被俘送到京师,宋太祖封为违命侯(带有调侃意味的头衔!),拜左千牛卫将军。同年,宋太宗即位,改封李煜为陇西公。
1.一日,赵匡胤在宫中设宴,席间突然问李煜:“朕闻卿在江南每逢设宴或赴宴,都要吟诗填词,能否举出最为得意的一联供朕欣赏?”李煜沉思片刻,书生气十足地诵出自己《咏扇》中的一联“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赵匡胤听罢,爽朗大笑:“妙哉,妙哉!”当众评论道:“好一个翰林学士!”。这里面有很大的侮辱,根本没有把他当成一个帝王。
2. 一次,赵光义去崇文院观书,特意召后主前往,让他随意翻阅,并关照他:“闻卿在江南好读书,此简册多卿之旧物,归朝来颇读书否?”(《宋史·世家一》)
夺了人家的藏书,还询问人家读书与否,这是狡诈的奚落,是对人自尊心的有意伤害。
3.野史:小周后的屈辱
有野史认为,宋太宗赵光义曾强幸小周后,小周后回去后大骂李煜,此说在民间流传甚广。
宋人王铚《默记》载:龙衮《江南录》有一本删润稍有伦贯者(有删改润色的版本)云,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多宛转避之。
【命妇:泛称受有封号的妇女。按照惯例,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朝廷命妇要入宫参拜皇后。意谓:每当这个时候,小周后就要被留在宫中好几天……】
但此事只见于少部分野史,且来历可疑,不足采信。
四、李煜的结局
一般都认为李煜是因为《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惹怒宋太宗而丧命。其实可能并不这么简单。许多人都认为这和李后主见旧臣时说错了话有关。
南唐降臣徐铉跟随后主来到东京汴梁后,先是被北宋朝廷任命为左散骑常侍,后迁给事中,对于一介降臣来说,算是予以重任。史书载:
太宗一日问:“曾见李煜否?”铉对以“臣安敢私见之?”上曰:“卿第往,但言朕令卿往相见可矣。”铉遂径往其居,望门下马。但一老卒守门,徐言“愿见太尉”,卒言:“有旨不得与人接,岂可见也?”铉云:“我乃奉旨来见”。老卒往报。
(徐铉)徐入,立庭下。久之,老卒遂入取旧椅子相对。铉遥望见,谓卒曰:“但正衙一椅足矣。”顷间,李主纱帽道服而出。铉方拜而李主下阶,引其手以上。铉告辞宾主之礼,主曰:“今日岂有此礼?”徐引椅少偏,乃敢坐。后主相持大哭,乃坐默不言,忽长吁叹曰:“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铉既去,乃有旨再对,询后主何言。
“久之”二字颇有深意。李后主离群寡居,根本没有人来拜访,颓废之状,可以想见。徐铉来访,可能正是在匆忙准备。后主所言“今日岂有此礼?”充满了今非昔比的无奈。“坐默不言”其实正是心中有无限感慨,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昔日君臣同享富贵,何等辉煌;今日两人同为降虏,含垢忍辱,苟且偷生,又是何等的凄惨!李后主为性情中人,最后忍不住长吁一口,叹道:“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潘佑、李平二人,是因为耿直敢言而被后主所不容,惨死狱中的。此时后主再回想起当时二人的拳拳谠言,悔恨之情,噬脐之恨,无以言说。
徐铉怎么回答的,史书并无记载。估计徐铉只能“默然”。这次太宗派他来探望李煜,可不是来叙旧的,而是刺探李煜所思所想与现实表现的。既肩负如此使命,又怎敢附和这种听起来有些大逆不道的言语呢?面对一位事必躬亲的帝王,徐铉不敢隐瞒,如实汇报了。此事成为李煜遇害的重要原因。
此后,时值七夕,正是后主李煜的生日,李煜写下《虞美人》,“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这首词作,表面上是在诉说自己的亡国之痛,但客观上却是宣告了北宋朝廷对亡国之君安抚工作的失败。极度注重塑造个人形象、以“孜孜求治”自居的宋太宗,再也不能容忍李煜接二连三地发牢骚,干脆以“牵机药”将其赐死。
李煜就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痛苦生活,结束了其传奇的一生。
五、李煜在文学上的贡献
1.蒋勋《蒋勋说宋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李后主评价极高,说他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如果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这个人,也就没有后来的士大夫之词。什么叫做士大夫之词?什么叫做伶工之词?伶工是写流行音乐的人,是职业性地演奏音乐的人,他们的音乐形式在民间流行,在社会上的地位一直不高,人们一直把伶工之词当成消遣。士大夫之词就是后来的苏东坡、欧阳修写的词。这些人是士大夫,是社会文化的领导者。他们认为词可以变成上层的文学形式。李后主就是第一个做这种文学改革的人物。
2.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王国维用的是一个比喻,就是说李后主所写的悲哀,他是倾诉了所有的有生的生命的悲哀。。
还有,王国维说后主之词是“以血书者也”。就是以你内心最真切的最深挚的发自内心深处的那一份锐感深情来写的作品。你要用最真切最深挚的自己的心灵感情说出来自己的话。
李后主是从整个的心灵奔泻流涌出来的。所以,王国维说李后主的词是以血书的。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边,一方面说李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他的人生的经历是很窄狭的,他对于广大的社会人生没有什么丰富的体验;可是,另外一方面,他又赞美李后主,说他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的意思。那也就是说,他的作品写出了我们古今所有的人类共同的感慨和悲哀。
六、宋帝国的报应
1.书画皇帝
赵佶 “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踢球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不必说”,尤其酷爱书画,人称“书画皇帝”,至今有价值连城的书画流传于世。他创造的“瘦金体”独步天下,今日的“仿宋字”就是仿他的字体。他曾在宫里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画院,亲自给学员们上课和批改“作业”,《清明上河图》就是在他的支持下完成的,并在图上亲笔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
在中国书法史和美术史上,赵佶都享有无可争辩的崇高地位。
可惜,赵佶聪明绝顶,甚么都会,就是不会做皇帝。
身为皇帝的赵佶,做了许多荒唐、荒谬之事而不自知。
2.端王轻佻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十二, 24岁的哲宗皇帝突然死亡。因哲宗无后,只得从神宗诸子中选择继承人。向太后找来宰相章淳和曾布,提出想立神宗十一子端王赵佶为帝。因为她觉得,赵佶聪明多才,又性情温顺,会是一个好皇帝。
宰相章淳一听,悍然反对,大声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向太后吓了一跳,顿时更加六神无主、伤痛欲绝,眼泪一下就掉下来了。
“章淳住口,你的这番议论,令人惊骇,何等居心!”副宰相曾布何等机灵,马上呵斥章淳,再向太后俯首,低眉示好:“我们做臣子的,一切都听太后处分!”
就这样,端王赵佶成为了宋徽宗。赵佶即位后,自然也没有“忘记”“照会”章淳和曾布:曾布被任命为宰相,而章淳则被寻了个不是,贬得远远的。
章淳当年紧跟王安石变法,一向飞扬跋扈,宋人对他毫无好感,后人甚至将他列进了“奸臣传”。然而,“奸臣”章惇对赵佶的评价,却非常不幸地言中了!
“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3.道君荒谬
赵佶崇奉道教。当年哲宗皇帝无子,曾向道人询问子嗣,道人徐神翁只书“吉人”两字。赵佶为帝后,认为“吉人”两字刚好射中自己的“佶”字,于是对道教情有独钟。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认为不吉利,他就改称10月10日;他的生肖为狗,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内屠狗。他自号为“教主道君皇帝”,凡是尊道之人和道教中人,均受宠无比,没来由地提升官阶。
作为一个浪漫的艺术家,赵佶挥霍无度,穷奢极欲,也宽容不遵纪守法的浪漫艺术家。大书法家米芾目无尊礼,对皇帝及内侍均不恭敬。赵佶称赞说:“对俊逸之士,且勿用礼法来拘束。”
他自己就更加不守礼法了,荒于政事,也不以为耻。
为了满足私欲,赵佶横征暴敛,大兴土木修建“假山艮岳”,而那个搜罗太湖石的“花石纲”,则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4.靖康之难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10月,金军大举南侵,赵佶慌忙传位给太子赵桓(钦宗),带着蔡京、童贯等人,借口烧香,仓皇逃往安徽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12月15日,金兵攻破东京,“纵兵四掠……杀人如割麻,臭闻数百里”,搜刮金银绢帛,烧杀淫抢,无恶不作,曾经无比繁华的东京,顿成恐怖之城、死亡之城。赵佶和赵桓也作了囚犯,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据说,赵佶听到金银珠宝被金人掳掠一空时,表现得毫不在乎;又听说嫔妃女儿被金人瓜分侮辱,也只是低头无语。但当他听说皇家的千万藏书也被抢劫、烧毁时,终于仰天长叹、放声大哭起来。
5. 深切悲叹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3月底,赵佶随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百工技艺、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皇家藏书等,被押往金国。在北行途中,赵佶受尽侮辱。
到金国后,赵佶被囚禁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的土墙木栅之中。他南望汴京,渺不可见,心里格外悲苦、沉痛和悔恨。深秋里的一天,北风大作,树木萧索。他无意中听到一个金兵吹笛,笛声哀怨,如泣如诉。这更是触动了伤心之处,于是,口吟一曲《眼儿媚》: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此词悲壮苍凉,在昔盛今衰的深切悲叹中,真切地表达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和囚居之苦。徐轨在《词苑从谈》中说:“徽宗词哀情哽咽,仿佛南唐后主,令人不忍多听。”
赵佶在哭泣中过了9年多的屈辱生活,终因不堪精神折磨,死于五国城,终年54岁。
6.身后评价
“书画皇帝”赵佶的人生经历,总会让人想到另一个“词人皇帝”李煜。他们俩太多的相似之处:擅长书法、绘画、诗词;都是亡国之君,不务政事,沉迷酒色;连最后结局也同样悲惨不堪,被敌国俘虏,不得善终。
天资聪慧的端王赵佶被人不经意间推上了帝王的宝座,成了宋徽宗。身份变了,赵佶没变。对臣子,他是一位好脾气的领导;对学生,他是一位特认真的老师;对子女,他是一位慈爱的长辈。只可惜他就不是一位好皇帝,最后只落得国破家亡,身死北国,靖康难雪。
赵佶和李煜的人生经历,可能再一次证明了“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的老话是多么正确!而浪漫的艺术家从政,又是多么危险:误人又误己,祸国又殃民!
七、结语
还是借用前人诗句吧——
郭麟《南唐集咏》——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